首页百科

古代是如何进行人才招聘的?

从制度上来说最主要是通过察举制、九品中正制、科举制选拔人才,辅之以筑招贤台,出招贤榜,大臣举荐,实地察访,隐处求才等方法。

察举制:春秋以前,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。战国时,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,官吏的选举就发生了根本变化。秦在统一之前,仕进之途,唯辟田与胜敌而已,而胜敌是其主要途经,秦统一之前的官吏,也就多出于军功。到了汉代,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,在秦的基础上,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。这套制度包括:察举、皇帝征召、公府与州郡辟除、大臣举荐、考试、任子等多种方式,不限于一途,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。

察举制也就是选举,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。汉代察举的标准,大致不出四条,史称四科取士,大约起于西汉,下迄东汉末改。不过,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,均有诏令临时规定。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,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。但是,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,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、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、利用。曹操审时度势,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,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,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。

九品中正制: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,乡里组织遭到破坏,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。在此情况下,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。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、郡的中正官,负责察访本地士人,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(上上,上中,上下,中上,中中,中下,下上,下中,下下),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,向吏部举荐。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,按品级授官。起初,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,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,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。但到魏晋之交,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,他们在评定品级时,偏袒士族人物,九品的划分,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。此后的三百年间,出现了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,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。

科举制: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,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,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,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,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,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。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,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,中小地主势力增长,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,为革新政治、巩固统治、加强中央集权,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。

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。常举每年举行,于进士科外,复置秀才、明经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多种;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,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、文辞清丽科、博学通艺科、武足安边科、军谋越众科、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十余种。

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,但到了明清时期,专重四书五经,以八股文取士,禁锢了士人的思想,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,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。

87%的人还看了:为什么篮球队员中没有1、2、3号队员?